咏华山
作者:寇准 朝代:宋朝 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365首(1—3年级)
zhǐ
yǒu
tiān
zài
shànɡ
只
有
天
在
上
,
ɡènɡ
wú
shān
yǔ
qí
更
无
山
与
齐
。
jǔ
tóu
hónɡ
rì
jìn
举
头
红
日
近
,
huí
shǒu
bái
yún
dī
回
首
白
云
低
。
-
《咏华山》是北宋大臣寇准七岁时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。华山:古称“西岳”,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,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,自古以来就有“奇险天下第一山”的说法。
关于此诗的创作契机有两种说法。第一种说法:寇准小时候读书很用功,并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事物。巍峨的华山离他家很近。他七岁那年的春天,父亲带领他登华山,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,只见渭水如带,群山皆小,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。寇准心旷神怡,写下这首五言绝句《咏华山》。第二种说法:寇准小时候,其父大宴宾客,饮酒正酣,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,作《咏华山》诗,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,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《咏华山》。
-
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:只有青天在(华山的)上面,再没有和它齐平的山。
与齐:和它(指华山)一样高。
举头:抬起头。
红日:太阳。
回首:把头转向后方。这里作低头,与“举头”相对应。
-
这是一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,是即景即情之作。描绘出了华山的高峻,人在顶峰,群山白云都在脚下,顶天立地,气象万千。诗的语言简单通俗,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华山的高与不凡气势。
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”,写华山之高,举目望去,平视之中,再无其他山峰能够与之比肩。山峰之上,只有青天,可见华山高耸,直入云霄。
“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”,继续描写在华山之上举头便是红色的太阳,云海都只在它的下方。华山连接着天与地。通过红日和云海,可以越发具体直观的感受到华山之高,而全诗的气势,在此也越显的不凡。
全诗布局严谨,很有章法。前两句以华山为基准,表现天宇、群山与华山的关系,突出华山高耸峭拔。后两句以“我”为中心,先写抬头仰望,再写回首俯瞰,所见景象,色彩明丽,气势非凡。
-
【诗歌常识】
五言绝句,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,简称五绝,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,属于近体诗范畴。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,深受六朝民歌影响,成熟定型于唐代。五绝每首仅二十字,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,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。因小见大,以少总多,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,是其最大特色。五绝有仄起、平起二格。代表作品有王维的《鸟鸣涧》、李白的《静夜思》、杜甫的《八阵图》、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、刘长卿的《送灵澈上人》等。
- 寇准(961—1023年),北宋政治家﹑诗人,宋初大臣,官至宰相。字平仲,华州下邽(今陕西渭南市东北)人。太平兴国五年(980年)进士。淳化五年(994年)除参知政事。景德元年(1004年)升任宰相。辽兵大入,为排众议,促真宗亲征,进驻澶州督战,与辽订澶渊之盟。后为王钦若等所谗,罢相。天禧三年(1019年)复相,封莱国公。又受丁谓排挤,降官,后贬逐雷州,死于南方。仁宗时追赠中书令,谥忠愍。能诗,七绝尤有韵味,今传《寇忠愍公诗集》三卷。
咏华山原文
诗题与背景:
逐句释义:
作品赏析:
拓展阅读:
作者简介:
咏华山出自:宋 ·寇准的作品
版权声明:本文(包括释文与图画等)为版权作品,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。
转载请注明:来源于“古诗365”,原文链接 | http://gs.zwbk2009.com/songchao/22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