蚕妇
作者:张俞 朝代:宋朝 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365首(1—3年级)
zuó
rì
rù
chénɡ
shì
昨
日
入
城
市
,
ɡuī
lái
lèi
mǎn
jīn
归
来
泪
满
巾
。
biàn
shēn
luó
qǐ
zhě
遍
身
罗
绮
者
,
bú
shì
yǎnɡ
cán
rén
不
是
养
蚕
人
。
-
《蚕妇》是北宋诗人张俞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。蚕妇:养蚕的妇女。蚕:一种昆虫,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,主要用来纺织丝绸。
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,但是这一首《蚕妇》,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-
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巾:昨天进城卖蚕茧(蚕丝),回来的时候眼泪沾湿了手巾。
市: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。这里是指卖出蚕丝。
巾: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。
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:那些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,都不是养蚕的人。
遍身:全身上下。
罗绮:罗和绮。多借指丝绸衣裳。罗:质地稀疏的丝织品。绮: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。
-
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,明快流畅。言简意赅,含意深刻,发人深省。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:养蚕女昨天进城里去赶集卖蚕茧(蚕丝),回来的时候,她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。因为她在城里看到,全身上下穿着丝绸衣服的人,都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。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。
全诗没有一字的评论,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,可以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,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诗的前两句“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巾”,写蚕妇进城卖蚕茧(蚕丝)引起的伤感。“泪满巾”可以看出蚕妇所受刺激之深,尤其一个“满”字,表现了泪水之多,伤感之重。至于蚕妇为什么入城,是去卖蚕茧或卖自己缫的丝还是做其他事,这前两句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,引人深思。
后两句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”是对前两句的解释,那些“遍身”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(罗绮者),却不是自己养蚕做成。一句“不是养蚕人”,是为了揭示封建剥削制度不合理的现实。
-
【诗歌常识】
五言绝句,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,简称五绝,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,属于近体诗范畴。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,深受六朝民歌影响,成熟定型于唐代。五绝每首仅二十字,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,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。因小见大,以少总多,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,是其最大特色。五绝有仄起、平起二格。代表作品有王维的《鸟鸣涧》、李白的《静夜思》、杜甫的《八阵图》、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、刘长卿的《送灵澈上人》等。
- 张俞(生卒年不详),《宋史》作张愈,北宋文学家。字少愚,又字才叔,号白云先生,益州郫(今四川成都市郫都区)人,祖籍河东(今山西)。屡试不第。宋仁宗宝元初年(1039年),西夏事起,曾上书朝廷论边防事。因人推荐,经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,但他把官职让给父亲,自己却在家隐居。益州长官文彦博特别优待他,为其出资买得青城山白云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,自号“白云先生”。七诏不起,遨游天下山水三十余年,卒年六十五。张俞非常重视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,率先创办“少愚书院”,以儒家经典为教材,亲自教授。明代时改“少愚书院”为“子云书院”。著有《白云集》,已佚。《东都事略》卷一一八、《宋史》卷四五八有传。
蚕妇原文
诗题与背景:
逐句释义:
作品赏析:
拓展阅读:
作者简介:
蚕妇出自:宋 ·张俞的作品
版权声明:本文(包括释文与图画等)为版权作品,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。
转载请注明:来源于“古诗365”,原文链接 | http://gs.zwbk2009.com/plus/view.php?aid=2